新乡市高新区盛景小学
地 址:新乡市牧野路与道清路交叉口向北           100米路西
联系人:陈老师
招生办:0373-3555000
校长室:0373-3555010
学校微信:18738330282
邮 箱:sjgjxx@163.com
让教师生命因教研而更有价值
发布:sjgjmzxx 浏览:2689次


    在盛景校园,读书已成为全体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的幸福阅读习惯养成,是教师幸福阅读的一种传递,是教师将教育教学当做创造幸福活动的体现。书香校园,是推动盛景学校幸福教育理念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由此,学校将教师读书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把阅读变成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汲取别人的营养,研究自己的问题。学校引领教师读专业书籍,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博览群书,构建综合能力,提升职业品味与个人境界,帮助孩子幸福成长。在盛景校园,群体性教师读书活动的实施和管理,已经走向规范化。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同读书,共交流,便是其中之一。用心聆听教师上周的教研活动总结,便可以领略到热爱读书的盛景教师的魅力,感知到他们正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步伐。

 

 

 

学名师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三至六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


栗  楠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本书的名字,由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撰写。记得第一次阅读它是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那时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看上几页,看到后来即使晚上眼皮子打架也舍不得合上书本,因为书中给了我太多感动。借着这次以“学名师”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我将它推荐给了组内的老师,并在本周一的教研活动中交流了感悟,收获颇丰。

    一、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

    曾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当时听到便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天都会在课堂上跟学生们共同探讨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提到“思想”是什么?怎么才能有思想?我却陷入了迷茫……借着这次教研活动,重拾《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以往的品读或许因自己年轻缺少教学实践,仍停留在纸面和浅层次。这次再拿起时,赫然发现原来那个温文尔雅的李镇西老师言辞竟然那么犀利。在《质疑公开课》这一篇中,他说道:“公开课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其实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多年来的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失去了个性。对相当多的公开课承担者来说,备课是教研组的集体行为,大家提意见,人人当参谋,本来也是一件好事,但为了'完美',公婆的话都不得不听一点!”他的话直白又准确,在组内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的确,想必每一位参加过作课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上到最后都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该怎么上了?那么面对公开课中出现的这些现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文章最后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他说道:“可是,如果是公开课,我敢这样上吗?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我想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更呼唤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实事求是。”看!“语文教学个性”、“教育的实事求是”说得多好!同时也让我想起了于永正老师说过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道理不都是一样的吗?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词:求实创新!求实就是实事求是,创新就是简单不失个性,个性又不乏简单。交流中老师们也说到:其实名师们那一套理念大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名师呢?因为他们有思想,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种独立思考出的理念不一定非得和别人不一样,只要能让听到或看到的人感到豁然开朗,那这就是思想!这个人就是有思想的人!

    二、让我们也成为一名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的革命者

    还是在《质疑公开课》这篇文章中,李镇西老师讲述了他在作一节公开课的经历。他选取的是一节已经讲过的文章,引导学生“常读常新”,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步是回顾课文;第二步是重读质疑,发现新问题展开谈论;第三步是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思考。其中第二步引导好的话,必然会引起学生们思维火花的碰撞。但后来由于时间关系,考虑到还有第三个步骤没有进行,便果断中止了讨论。对于这节课,形成了三种评价:大部分老师认为这堂课“充满了改革气息”和“现代意识”,他自己认为是在“改革”与“保守”之间寻求平衡。而来自上海的全国著名教师程红兵老师则说道: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意见提出质疑正是这堂课精彩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争论而是早早亮出自己的观点匆匆结束,为什么不索性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呢?可能老师是考虑到担心下一个环节时间不够,但既然学生思想的火炬已经燃烧起来了,就干脆让他燃烧嘛!从这堂课来看,李老师是一个革命者,但还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看到此处,我并不去想他彻底不彻底,而是回想起李老师前面写的一篇《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其实李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一直就是“彻底的革命者”,只是碍于公开课的条条框框,众口难调。“革命者的战场”不是只有一块“公开课阵地”,教学中的每一节常规课都是“阵地”。李老师经常做得很“彻底”。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改变并不是一节公开课的展示就可以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每一天的课堂上以“教学革命者”的状态“改革”一点点,人人都行走在“改革”的路上,那么我们也会像他一样成为一名“革命者”。我们的脚步虽小,但江山不是一个人打下来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

    三、多读书才能造就一节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教人善辩。读书的好处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经常在名师书中看到的课堂实录,都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流畅的美。其中或许不乏编者的一些修改成分,但老师的字字珠玑、学生的精彩见解是无法凭空修改出来的。仔细看他们的实录,老师说的话都是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的,有时还赋有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一个正确的思维思考中。老师们都知道,课堂上最怕的是学生们答不到点子上,有时老师想引导,自己却被影响了。但大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并非是一朝一夕或多上几遍就可以的,那是一种积淀,扎实教学根底的积淀,深厚文化素养的积淀。因此,我们不满满足于“一桶水”,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的学习,终生的学习!

 

 

 

读名师书籍,学名师智慧


一二年级语文组  宫雅静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伴随着这样的渴望,我们低年级语文组展开了“向名师学习”的教研活动。因为每位老师都希望能够聆听名师的教育思想,从而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来丰富自己,更能受益学生。

    老师们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与愿望,如饥似渴的阅读着于永正老师的著作。其中包括:《于永正教学实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等。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带着自己的感慨与困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王露老师谈到,阅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感受颇深。于永正老师说过: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做到性温、包容和调和。性情温和是指要摆正态度与观念,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对待学生才能心无杂念,性情温和。包容,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来容纳和包容孩子的优点与缺点,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孩子的一切,才能做到如海洋般容纳千万河流。“课堂上更要关注孩子,更要从细节上要求孩子。”这不仅赠与我们宝贵的教育思想,更是在具体的告诉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去做。

    陈建艳老师在阅读《初为人师的二十条建议》中谈到:“于老师说关注学生,要上好每一节课。告诉我们用心去关爱孩子点滴。把每堂课都当成是第一堂课去上。这点看似简单,却很难坚持去做。可于老师奋斗在教育一线几十年,都是这样去做,才能与孩子们有了心灵的碰撞。他才比我们更加了解孩子。”

    张珍、王娜、张萍老师在阅读于老师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一书中提到:于老师在教育中做到了最完美的不留痕迹的教育。之所以他的学生会有如此不平凡的表现,就在于他平常的引导和注重孩子学习与生活的积累。在教学当中他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争先恐后的开始了口语交际。

    笔者在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找到困惑自己许久的“低年级如何教学古诗”的答案。于老师课堂上寥寥几笔图画就直观的将古诗内容展示在黑板上,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古诗的含义,理解了重点词语。在低年级的课文学习中,于老师将字词融入课文中,以点带面的理解字词含义的同时更为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和主旨。这看似是于老师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设计,其实,是于老师多年深厚的语文功底所致。所以,老师们才会一致的感概:于老师的课,是那么得自然,那么得水到渠成!

    从于老师的著作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大家”的风范和他身上那质朴亲切的气息。老师们更是感叹所不能及!带着疑虑,我们聆听了吕校长的指导与教诲,才恍然大悟:既要学名师,又不能完全仿名师。要集百家之长,博览群书,扎实专业技能;又要善于观察,用心感受,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生活,感受美好。做一位热爱生活的专业教师。这条路也许很长,但只要坚持走下去,相信我们每位老师都会在枝叶间闪动自己的精彩!

 

 

 

研读名师  改进教学


数学组  郭艳娜

 

    本周我们数学组开展了“学名师,仿名师”专题教研活动,学仿的对象是吴正宪老师。吴老师生于1954年,是全国模范教师、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民进中央委员,现任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新课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代表性论著有《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等。

    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各自寻找切入点,有的是通过读吴老师的书籍,有的是学习吴老师的一节课,有的是学习吴老师教学中的一个观点等等,每一个老师都讲了学习完之后的收获及体会。

    比如吴老师在《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几点建议》一书中,送给数学老师三个字“爱、勤、创”。不要小看这三个简单的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实在。只有做到这三个字,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更多的是想办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于春萱老师学习了吴老师的的一个论点,即“我爱事业、爱学生。正是这条爱的纽带始终牵动着我的情思,她让我努力、催我奋进;正是这份从未动摇过的信念,使我从一个懵懂的小老师逐步走向进步和成熟。“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已成为我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于老师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谈了很多认识,他非常赞赏吴老师的观点,努力做好学生喜欢的老师,调动起孩子的兴趣才是学习的第一步。刘健美老师学习了吴老师的一节课,通过这节课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上课特别专注,一上课所有课堂以外的事情都忘了。刘老师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当学习的。其他老师也都一一发言,各抒己见,各有收益。

    教研活动结束了,老师们的发言还在我脑边回荡。每一个老师把所自己学习的一点分享给大家,我们的收获就会很多。这样的教研活动实在,是教师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能开展这样的活动。




读书  唤发无限正能量


英语组  王  旭


    自开学以来,学校一直开展教研组共读书、共教研、共学习、共进步活动。我们英语组一直积极响应号召,把教研当成是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机会。

    上周二,我组围绕读书活动进行了一次教研。我首先将本组开学以来的读书活动进行了介绍,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我组的高博老师,刘红敏老师,马光香老师和邱悦老师分别进行了个人读书总结和心得分享。

    作为一名教师,不断的自我丰富和自身提高是相当重要的,这甚至决定了一名教师的自身价值。读书对于教师恰恰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充电方式,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是这本书本身,而是有一个愿意倾心阅读的读者。教师对书本的选择应该更加丰富,由此来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中。用读书来感化或丰富自己,并学以致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书来服务于自己,不能让书来驱使自己。

    说至此,又觉得别有意味,也许书并不是一个实体,或是说并不是只有书才能为我所用,我组高博教师分享的读书心得就有此意味。

    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可以被写成一篇篇心得体会,点滴记录,积少成多,之后成为教师学习的来源又何尝不可呢?生活,对于教师来说,更多的被定义为教学生活。在日常教学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让我们教师为之感悟或感叹的事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摩擦与交融。而我以为这些事情无论是开心还是伤心,都应该用正面的思想来理解。

    就像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词——正能量。教师的职责,教师的读书与教学教研,都应该是散发正能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路平坦,有些问题甚至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能解决的,有时候一名教师所困惑的问题,需要更多教师的帮助,支持与分担。

    团结——我们英语组一贯的优良传统。对于教师,我想这也是一本好书中的一个章节,我们英语组讲继续努力读好教师这本书,让每个教师都散发出自己的光彩和无限的正能量!


 

 

 

 

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技能组  执笔  周  波

 

    本周的教研活动,我们组选择了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学名著《给教师的建议》集体学习,集中讨论。

    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阅读”和“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作为教师,除了注重阅读之外,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也是相当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教研活动中,组内老师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想法,分享成果。每位教师在这次教研活动中即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也从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拓宽思路,开阔眼界。

 

 

 

“同读一本书”读书心得交流


学前组  执笔:琚 萌

 

    “同读一本书”是我校11月份教研活动的主题。经过精心挑选,我们学前组选定了资深教育家包祥先生的《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书。本组对读书研讨活动作了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书深受老师们喜爱,大家认真阅读,细心记录,撰写心得,并用书中的好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以致用。研讨中,老师们就各自的学习所得做了精彩阐述。

言凌雪:

    “上所施,下所效也”这篇让我感想颇多。这个原句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为长辈师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里。你不需要刻意得去讲道理给孩子听,你做好你自己,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的学习过程是模仿过程,自然而然的接受。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我特别喜欢“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以身示范,大人对孩子的示范,在家里是妈妈爸爸的示范,在学校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要读懂生命,读懂孩子的生长过程。”这种见解,十分适合我们学前班的孩子们,对孩子不能只是说教,他们都还很小,注意力、集中力都十分短,如果一味地去给他灌输知识,只能事得其反,连原本学到的知识都可能忘记的一干二净。对孩子们的一些小的常规训练应该是以身示范,要想让孩子们怎样做,我们自己就该先做到,“上所施、下所效”也。

张媛媛:

    读教育家包祥著作的时候,一个熟悉的故事印入眼帘“母亲的后悔”。讲的是一个母亲在孩子小时候犯下的错误不能够正确指出改正,以至于孩子长大后犯下大错,无法挽回。溺爱会让孩子变得跋扈、自私、人际关系障碍、懒惰,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特别大。应该怎样去解决呢?我归纳为以下几点:1、不包办代替。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2、不过分的去保护孩子。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少担忧,多鼓励;3、不要特殊待遇。不让孩子感觉高人一等,什么好的都给孩子留着;4、不要当面袒护孩子。做了错事或与人发生争执要问清事实再作结论;5、不轻易满足,更不能有求必应。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要什么给什么。总之,对孩子要“爱”而不“溺”。

琚萌:

    “教育,要读懂孩子”,爱是大人对孩子的自然传递,包括人文关怀,包括物的环境。大人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是不适合的,客观的传递才是最美的。是啊,当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凑过来争先恐后的要和你说话时,请大人们尊重孩子,认真和他们聊天。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童趣的世界,更多的是他们对你的信任和爱。爱孩子必须走进他们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和童心就是最好的法宝。读懂了孩子,教育和爱的传递才更美好。

杨洋:

    “只要心中有爱”。做教育,当老师,首先要喜欢孩子们,爱孩子们,这是天职更是本分。只要心中有爱,做教育就有动力。有一位学生在毕业多年以后是这么回忆的:“我已经不记得小学一年级都学了些什么知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班主任老师长得很漂亮,对我们特别有爱心,耐心,也就是这位老师的爱,启蒙了我。”——这就是我读《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最大的收获。

张颖慧:

    1.要懂得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孩子也是。只有尊重孩子,他才能学会尊重你、尊重他人,才会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收获更多的朋友。

    2.要学会欣赏孩子:不要认为考试第一、高考高分才最优秀。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要懂得去发现,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自愿中收获更多进步。

    3.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当今社会,只有品行优良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尊敬。品行优良的人才会结交到更能相互帮助的朋友,才会取得更多的成功。

王路:

    关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我们老师处于一个指向标的位置,所以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给他们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学生要自己走进来,并不是把他们拉进来或者推他们进来;而自己走进来就需要独立完成事情。引导学生的时候,必须把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作为重要的指标,必须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不能把知识强加于他们。比如说这个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有些老师就抓住他不放,必须要求他今天学会,不然不能回家。其实没有必要强行要求孩子必须在某个时间点完全掌握,因为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接受知识的时间长短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有耐心。教育其实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活理念和乐观快乐的传递。老师需要做的是在保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的前提下,让他们没有负担的学到知识。摆正自己的位置,决定了孩子会拥有一个怎么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度。

张曼丽:

    在我看来,小事才能反映出一个人,更何况一个孩子。孩子要从小抓起,一句:对不起;一句:没关系,孩子养成习惯后,在离开学校的日子里,这种习惯会带到生活中去。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的处事态度才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蕴含重大的教育意义,小事才能反映出大事,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做一个善良的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赵慈:

    如何读懂孩子,我们常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但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他会怎么想呢?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孩子的心理其实和大人是相似的,基本心理反应已经和大人一样了。都是喜欢鼓励,讨厌批评;成功则喜,失败则不爽;被尊重则欣然,被鄙视则恼怒;自由自在就舒服,被限制则烦恼;喜欢顺利,不喜欢挫折;心里烦躁则容易发火……只不过大人经过训练或磨练,能够克制或忍耐,但其基本反映机制几乎完全一样。

    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更为深刻,一本好书可以教人好的方法,一本好书可以改善人的心境,一本好书总让人开卷有益。本次读书交流活动让每一个老师都有沉甸甸的收获。今后,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搞好“同读一本书”活动,以此激发老师们的读书热情,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更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们与书为友,做一个有书香气、有内涵的教师。


 

版权所有:新乡市高新区盛景小学 网页设计:青峰网络 【管理登陆】
地址:新乡市牧野路与道清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路西 电话:0373-3555000/3555010 邮箱:sjgjxx@163.com

扫一扫 关注学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 观看学校官方视频
关闭